3、“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作物育种学(实践)”、“毕业论文”为实践性环节考核课程,应考者依据培训与考核基本要求,在主考学校或主考学校认可的单位进行考核。
毕业论文题目由主考学校确定,也可结合应考者的工作实践自选,但必须经主考学校审批同意。主考学校可为考生指派指导教师。毕业论文完成后由主考学校组织评阅和答辩。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学(专升本)专业考试计划(2025年版)
启用时间:2027年7月1日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水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作物育种、作物生产、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作物生产与规划、作物品种选育与改良、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行政、涉农企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栽培管理、耕作制度设计、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作物育种、作物生产、农田规划设计、农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
1.掌握遗传学、农业生态学、作物保护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学和农学学科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3.具有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生产与调控、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4.了解作物新品种发展、农田作物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
5.具备初步的与大田作物生产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历层次及规格
学历层次为本科。
凡取得本专业考试计划所规定的15门课程(不含毕业论文)合格成绩且累计学分达到73分,毕业论文合格,思想品德鉴定合格者,予以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学位授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以及主考学校学位授予有关规定,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考生,可依规定向主考学校提出申请,经评审通过后授予学士学位。
四、考试课程及学分
专业名称:农学(090101) 主考学校:河南科技大学 开考形式:面向社会
| 序号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1 |
1504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笔试 |
|
| 2 |
1504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笔试 |
| 3 |
1504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笔试 |
| 4 |
14669 |
植物生理生化 |
4 |
笔试 |
|
| 5 |
02666 |
普通遗传学 |
4 |
笔试 |
| 02667 |
普通遗传学(实践) |
1 |
实践 |
| 6 |
14665 |
植物保护通论 |
6 |
笔试 |
| 7 |
14324 |
土壤与植物营养 |
6 |
笔试 |
| 8 |
14772 |
作物栽培学 |
5 |
笔试 |
| 14773 |
作物栽培学(实践) |
1 |
实践 |
| 9 |
02672 |
作物育种学 |
4 |
笔试 |
| 02673 |
作物育种学(实践) |
1 |
实践 |
| 10 |
13617 |
耕作学 |
5 |
笔试 |
| 13618 |
耕作学(实践) |
1 |
实践 |
| 11 |
14670 |
植物生物技术导论 |
4 |
笔试 |
| 12 |
14716 |
种子学 |
4 |
笔试 |
| 14717 |
种子学(实践) |
1 |
实践 |
| 13 |
06215 |
农业生态学 |
4 |
笔试 |
| 14 |
10378 |
农业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5 |
笔试 |
| 15 |
01606 |
综合设计运用(实践) |
8 |
实践 |
| 16 |
10381 |
农学毕业论文 |
0 |
实践 |
必考 |
| 总计 |
73 |
|
|
各门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
五、实践性环节及要求
1.实践性环节和毕业论文的考核由主考学校负责。
2.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大纲、考核实施细则及免考政策由主考学校公布。凡包含笔试考试与实践性环节考核两部分的课程,考生应在课程所涉及的笔试考试合格后,再报名参加该课程的实践性环节考核,两部分均取得合格成绩后,该课程方可计入课程总门数和总学分。
3.考生应在所学专业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再报名参加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需独立撰写,具体实施细则由主考学校公布。
六、课程说明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说明略)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略)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说明略)
4.植物生理生化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与酶、水分生理、植物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转化、运输与分配、信息分子的复制和表达、植物的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光形态建成、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成花和生殖生理、成熟和衰老生理以及抗逆生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基本原理,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生理及栽培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普通遗传学(含实践)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学习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的调控、遗传与发育、群体遗传与进化。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般遗传问题,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具备运用遗传学的基本知识解决遗传及育种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6.植物保护通论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学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重要病虫害的鉴定和识别、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虫害防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技术,提升植物保护知识和技能。
7.土壤与植物营养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土壤的基本性状、土壤肥力、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础理论、元素营养与肥料、复合(复混)肥料及其他新型肥料、有机肥料、配方施肥及施肥与环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各种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达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的,提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作物栽培学(含实践)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学习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并重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措施,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作物栽培的主要任务、重要生产环节、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栽培技术环节以及明确作物的现代栽培技术,提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作物育种学(含实践)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学习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作物繁殖方式与育种、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抗性育种、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品种审定和良种繁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提升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工作的能力。
10.耕作学(含实践)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学习农作学基本原理、农田种植制度、农田养地制度、农田防护制度、农作经营制度、区域农作制度等农作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组织农业生产、制定合理农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升研究和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农田高效种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11.植物生物技术导论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学习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植物胚胎培养和人工种子、植物单倍体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与次生代谢产物生产、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与脱毒技术、植物离体繁殖技术、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植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分子标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应用生物技术解决植物遗传改良和工业化生产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12.种子学(含实践)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学习种子生物学和生物生化基础、种子生产原理和技术、种子加工原理和技术、商品种子和种质资源贮藏原理和技术、种子检验原理和技术、种子管理的法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种子的特征、特性、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与管理技术,提升运用种子生产、检验的相关法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农业生态学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学习农业生态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价、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农业生态规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生物群落的调控、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重要基础理论,以及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在农业生态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态服务和农业生态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技术能力。